[教育论坛]谁能破解“中国最怪异的教育”__“郭成志创意法”?(转载)

太平洋在线下载手机版 345 1

  学生的太平洋xg111课程竟没有“语文” 、“数学”……只有让人闻所未闻的“创意法”!

  开辟 创意课堂,一节课往往从学生“最差”的提问讲起!

  自办《创意》报,“最差生”的作文一直上头版头条!

  建立“郭成志创意法教育”体系,干脆宣称:最差即最优!

  八旬老者寒夜撰文推广,家庭、学校、社会为何齐赞誉?

  在湖南湘潭,有一位“教育奇人”郭成志,他提出了一种“奇怪”的教育观:最差即最优!他讲的“最差”有两个含义:一是“最差的答案”,二是“最差的学生”。“最差的答案”现在都成了“最优”,是非标准何在?至于“最差的学生”,当今中国最权威的教育家也只把他们称为“后进生”,也只能让“差生”有所“起色”,谁也不敢称其为“最优”。如此以来,岂不是黑白颠倒?他把这种“最差即最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郭成志创意法”。郭氏教育,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最怪异的教育”!

  专家们信口开河,说说也就罢了,可他只是一个小学老师,还真在教育第一线中实施了13年。

  或者,由于一些小地方的教育部门疏忽,让他能蒙混过关,也是有的事,可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他还著书立说,编写教材,内容从小学到大学,大张旗鼓,似乎要在教育界“翻天”。

  被称为“民间教育第一人”的王泽钊也只是提倡一种开放的语文教育方式,就引来非议,只得辞去公职。也许,郭成志也只是一厢情愿,自己唱自己的戏,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郭成志还真的“翻了天”。学生们爱戴他,家长们一致赞誉他。甚至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还在寒夜里用颤抖的笔写了长篇大论来推介他的教育方法。

  或许家长们愚昧,也是有的事,可2004年时任湘潭市教育局长的夏国华同志还曾公开在湘潭日报写文章推介他的教育成果,所在的雨湖区教育局长喻少先也对湖南教育杂志记者称他是“花儿中最亮的一朵”。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还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十五”规划课题《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在专家评审中满票通过,并荣获全国一等奖,学会鉴定意见称:“实效显著” 、“其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现在全国已有50多个中小学来函来电,要求推广“郭成志创意法”。很快,该教育成果为全国各地的教师所使用,他们说:“‘郭成志创意法’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中国教育。”原来,怪异的背后,蕴藏着朴素的教育哲学。

  湘潭人民甚至中国教育界推崇“怪异教育”,令人匪夷所思。

  谁能破解“中国最怪异的教育”成功实施之谜?

  以下介绍的是他求学和从教的故事:

1、三次沦为“差生”——发誓成为救治中国教育顽疾的第一人

  郭成志,一九七四年二月初十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和平公社和平大队月塘生产队(现响水乡和平管区)的沈家咀。地处城乡交界。分田到户后,母亲殷平权被评为县里的劳模,体重不足一百斤,却能拉板车一次运货上千斤,有着惊人的吃苦耐劳的能力。父亲郭伏秋喜欢在劳动生产中搞些小发明来减轻劳动负担。他在乡里率先制作电动风车,设计可移动的炉灶,引得乡邻前来观摩、效仿。沈家咀小孩不多,而且郭姓仅此一家。这种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家庭背景,造就了郭成志早期的孤独、暴躁、沉默寡言而又不怕困难、充满想象、善于标新立异的性格。“别人说十句,他才说一句,但往往一鸣惊人,给人深刻的印象”。

  七岁半才上小学。第一次沦为差生。略有记忆时,就听乡邻吓唬说进学校就是“关在黑屋子里”。因此惧怕上学,五岁、六岁时均以装肚子痛而避开上学。1981年9月进入县和平小学读书后,因未上学前班,不会写“2”字,而遭数学老师打,语文课因默不出韵母而倍受歧视,坐在差生组。被老师认为“读不得书”。但被打后数学成绩忽然优秀,语文成绩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大进步。以后在农村读书九年,有七年均为全村或全乡第一名。五年级时参加湘潭市的“卫生知识竞赛”,竟然将一张四开的报纸,熟读成诵。但由此开始神经衰弱。活动能力极差,最怕上体育课。但能拖板车、喂猪、洗衣服、尤其善于做饭。却被村人公认为“没做过任何劳动”。

  1987年9月到湘潭县和平中学读书。第二次沦为差生。1990年9月到湘潭师范读书。第三次沦为差生。

  中小学时,郭成志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郭成志不知投了多少次稿,可一次也没有成功。他苦心追求的文学创作稿件却被编辑当作垃圾扔掉,原来,要创作一个新的作品,竟然要抛弃掉课堂上苦心学习的一切!他开始恍然大悟。

  作为“差生”和“优生”双重身份,使他小小年纪就看透了教育中“世态炎凉”。

   他以自己的求学和从教的经历为研究素材,深切地感受到当今教育的两大残酷的现状:残酷地淘汰与残酷的扼杀,他们的家长、老师和社会都会经常会用一个字来评价孩子——“差”!可以说,一切的教育困惑,皆源于这一字。解决了“差”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因此,他终于忽然感悟:“最差即最优!中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不能不救!我要作救治中国教育顽疾的第一人!”

2、永远的“不老爷爷”——“一顿乱搞”的创意课

  郭成志所设计的课程分为专门课和基础课。专门课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小学版,用故事写成,一种是大中专版,用讲座的形式写成。基础课是依据他自己所学过的所有科目改编而成的。例如,语文就改编成“语文创意法”。传统意义上的“语文” 、“数学”已经不复存在!

  1993年,师范毕业后,郭成志真的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1996年,调到广场学校任教,接手三年级87班的班主任工作,教语文课,头几次语文课与一般的教法无异,但很快就“什么都解散了”。

  在课堂上,他体现着“最差即最优”,一节课往往从“最差”的提问讲起。有一次,他们上《爬天都峰》一课,有个学生问:“老师,爷爷怎么有不老的呢?”全班哄堂大笑。原来是这样的,课文中有句对话,老爷爷对小妹妹说:“你害怕爬天都峰吗?”小妹妹说:“不,老爷爷”。可这个同学在阅读中竟然没有看到逗号,而以为是“不老爷爷”。当时,老师也觉得她太粗心了。但转念一想,她能这样真诚地提问,也许是读得太投入了,而忽视了逗号的存在。况且,这篇课文的主题不也是弘扬了一种“不老”精神吗?于是,老师没有批评她,还以“不老爷爷”为切入点,组织了全课教学。并宣布这就是“最好”的提问。

   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顿乱搞!”

标签: 教育 创意 中国 怪异 转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